6.03.2011

The Promise

     片名:The Promise (Channel 4)
    導演:Peter Kosminsky 導演的訪談(英文)
    演員:Claire Foy, Christian Cooke, Itay Tiran,
               Katharina Schüttler, Perdita Weeks, 
               Haaz Sleiman, Ali Suliman
    集數:4 (每集90 min) 
    出品:Channel 4 (U.K.)
    首播:2011. 2. 6
    法文介紹

    英國女孩Erin跟媽媽一起整理在醫院臥病的外公的東西, 找到一本日記, 她對外公所知有限, 只知道外公一生鬱鬱寡歡, 好奇心讓她瞞著媽媽把日記帶走, 想知道外公到底遭遇到什麼樣的事讓他如此悔恨。

    因為Erin也承諾要陪伴最好的朋友Eliza回以色列服兵役, 於是她帶上外公的日記, 陪著好友搭上飛機, 來到Eliza家中; 一甲子前寫下的文字讓Erin慢慢認識了自己的外公及二戰後的巴勒斯坦, 並對照著今日的以色列。

    見證過集中營慘狀的馬修中士被派到當時由英軍管理的巴勒斯坦去。這塊地方自從十九世紀末就有響應錫安主義的猶太人懷著猶太建國的理想陸陸續續到來, 跟當時住在當地的阿拉伯人們倒也相安無事, 但是自從二戰時逃避戰禍的猶太人, 以及戰後倖存的猶太人大量到來時, 情勢就開始緊張了, 對於猶太人而言, 他們不過是回到了祖先的土地, 神給他們的「應許之地」, 但是看在千年來定居在此的阿拉伯人眼中, 就變成不懷好意的入侵者了, 而英軍卡在中間, 為的是避免爆發武力衝突, 一方面也限制大量流入的難民, 可以說是兩面不討好。
    對於集中營的倖存者來說, 英軍簡直是在重複納粹的壓迫惡行, 對於猶太建國主義的激進份子來說, 不管是英軍或是定居在當地的阿拉伯人, 都是擋在建國道路上的阻礙, 必須除去, 於是有了一系列武裝衝突, 以及1946年的大衛王飯店的恐怖爆炸行動...

    2005年的Erin當然對這段歷史毫無所知, 由外公的日記中獲得一點一滴資訊的同時, 也接觸到今日以色列跟巴勒斯坦的糾葛狀態, 遠在英國時看到的報導遠遠無法比擬實地的見證, 她也由接觸到的Eliza的家人身上, 發現以色列人各種不同的立場跟態度, 更在追查過去發生在外公身上的事同時, 漸漸了解巴勒斯坦人。

    Erin這個外人就這樣攪進了這個混亂的局面裡, 因為外公的故事, 讓她漸漸關心, 更能切身體會, 也就更被各種不同的感情糾葛拉扯, 她痛恨炸彈客殘殺無辜的行為, 但是也無法忍受以色列軍方加諸沒有抵抗力的巴勒斯坦人的迫害, 因為想要幫外公了卻那個人生的遺憾, 年輕柔軟的心讓她慢慢靠近弱勢的巴勒斯坦人, 而最好的朋友, 本來跟她一樣對這些歷史糾葛不甚關心的Eliza, 進入以色列軍隊後也發生相當的轉變, 兩個人似乎距離越來越了...

    我一向很佩服英國編劇, 總是可以把複雜難搞的題材講得條理分明、清清楚楚, 面對巴勒斯坦這麼混亂的局面, 可以從歷史上對照到今天, 每方面的立場都顧到, 沒有簡化沒也偏頗更沒有搧情, 態度是超然的、就事論事的, 同時也是關懷的、悲憫的, 昨日的受迫者變成今天的壓迫者, 昨日的恐怖份子變成今日恐怖行動的受害者, 每一方都有他們不得不的理由跟情感, 每個行動後面都有相對的信念, 猶太建國團隊份子覺得屠殺沒有防禦能力的巴勒斯坦人是建國大業中的「必要之惡」, 就跟加薩走廊的自殺炸彈客家中也有天真無辜的小女兒一樣, 到底誰是誰非, 沒有人能夠判決, 但是如果說這個故事或這個故事中的主角有個立場的話, 我想, 應該可以說是站在受迫害的弱者那一方, 無論有什麼理由, 都不能以強凌弱, 殘殺無辜, 再怎麼偉大的志業, 都不能用違反人道的手段來達成; 這讓我想到村上春樹說過的話:我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





沒有留言: